首页 资讯 正文

稻浪鸭鸣间书写绿色答卷:全国劳模田淑娴的田野振兴梦

体育正文 41 0

稻浪鸭鸣间书写绿色答卷:全国劳模田淑娴的田野振兴梦

稻浪鸭鸣间书写绿色答卷:全国劳模田淑娴的田野振兴梦

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杨玉梅(yángyùméi) 初夏的赤壁市中伙铺(pù)镇安丰村,清泉汩汩流过(liúguò)千年(qiānnián)古村的湿地,成群的麻鸭在港溪边嬉戏欢鸣。田埂上,一位戴眼镜的瘦小女子正俯身记录水质数据,牛仔套装沾着泥点(nídiǎn),镜片后的目光却透着农学硕士特有的专注(zhuānzhù)——她就是刚获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号的田淑娴。从放弃杭州优渥工作到扎根乡土九年,这位85后新农人用科技重塑传统农业,让千亩(qiānmǔ)稻田奏响“菌—藻—稻—虾—鸭”的生态交响曲。 逆流回乡的“庄园梦(mèng)” 2017年(nián),28岁的(de)田淑娴站在人生分岔路口:一边是科研院所的稳定岗位(gǎngwèi),一边是故乡贫瘠的土地。她毅然选择(xuǎnzé)后者,带(dài)着浙江海洋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多项专利证书回到安丰村。“高中时袁隆平院士就在我心里种下种子,我要让农田产出更高效益!”面对父母“务农太苦”的劝阻,她扛起铁锹扎进泥泞。 创业首战聚焦小龙虾养殖。当肥水滋养的(de)水草阻碍捕捞时,她在田(tián)边实验室彻夜未眠,突发奇想引入鸭(yā)子除草。由此诞生的“微生物稻虾鸭”循环系统打破(pò)传统农耕逻辑:1至6月用乳酸菌调水精养小龙虾;7月鸭群(yāqún)登田除草,稻鸭共育;秋收(qiūshōu)时亩产优质稻1000斤、无抗(wúkàng)鸭35羽、清水虾200斤,产值破万元。村民赵明洋最初笑她“瞎折腾”,如今却竖起拇指:“她配的菌剂让鸭病少七成,真是‘田神医’!” 在田淑娴的“田间司令部”,传统农耕正被智慧(zhìhuì)农业重新定义:多光谱(guāngpǔ)无人机(wúrénjī)巡航扫描稻苗长势,物联网传感器实时回传(huíchuán)20000亩托管农田的酸碱度数据,微生物培养室里小球藻在光合作用下翻涌碧浪。这套覆盖“天—地—水”的智能网络(wǎngluò),让“看天吃饭”变为“数据种田”。 更深刻的变革(biàngé)发生在人才链上。她开设“田间课堂+实验室”双轨培训,将老农转化为掌握(zhǎngwò)无人机植保的“银发技术队”;吸引20余名大学生返乡组建“理论研究—技术推广—市场(shìchǎng)运营”人才矩阵。九年(jiǔnián)来,这支“老经验(jīngyàn)+新技术”团队累计培训超千农户,带动合作社年产值突破520万元。 荣耀背后(bèihòu)是(shì)常人未见的艰辛。2020年疫情封锁(fēngsuǒ)期间,积压的2万枚鸭蛋让她彻夜联系电商渠道;2021年高温导致3000只雏鸭迷失稻田,她在烈日下含泪优化导航系统;微生物调水滞后引发藻类危机时(shí),她72小时驻守基地观察数据,工装被汗水浸透又晒干。 “最亏欠的是两个孩子。”提及家庭,这位母亲眼眶微红。但年终分红时乡亲们的笑脸,被她称为(chēngwéi)“最好的止泪药”。如今合作社带动90余户增收,化肥(huàféi)农药减量超60%,土壤有机质逐年(zhúnián)提升。白鹭、萤火虫(yínghuǒchóng)重返田间,夜晚蛙声阵阵——这片土地正(zhèng)重现她儿时记忆中的生机。 2025年4月28日,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,田淑娴佩戴的全国劳模奖章折射出(zhéshèchū)金色光芒。载誉归乡次日,她已出现在(zài)育雏车间指导新工人,接着巡视水果玉米试验田、安排虾池(xiāchí)菌藻喷施——勋章还未及珍藏,又沾上新鲜(xīnxiān)泥土。 从北师大“智慧农场建设人才”培训班学成归来后,她的(de)计划(jìhuà)更加务实:构建赤壁特色作物生长数据库,延伸研学旅游产业链,推动“秸秆变营养(yíngyǎng)剂”计划。站在新培育的玉米田边(biān),她望向远方:“未来需要更多懂农艺、通数据的‘新农人’,让每寸土地都充满希望!” 来源:工人日报(gōngrénrìbào)客户端
稻浪鸭鸣间书写绿色答卷:全国劳模田淑娴的田野振兴梦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